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1.儒家与“四书”
要谈《大学》,得先聊聊儒家与“四书”。
每当我们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难以避开《四书五经》。其实在宋朝之前,只有五经的概念而没有四书。《诗经》、《尚书》、《三礼》、《易经》、《春秋》,这五经一直是儒者不断研习的经典,然而这五经每一部都异常艰深(包括《诗经》),内容也极为繁杂,难以形成体系,可以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通习五经。因此汉朝的时候就分设五经博士,将五经交给不同的人研究。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儒教地位不断下降,因此需要新的内容和理论来对抗佛教。
可以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四书体系的诞生是必然的。
“四书”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四本书”,而是一种对儒家经典篇章的组合,四书中的《论语》《孟子》确实可以称之为书,但是《大学》和《中庸》其实就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从形式上来看与前两者完全不同。不过仔细阅读以后能够发现,四书中的思想存在统一之处。根据朱熹的说法,《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则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这样的四个部分合在一起,便代表着从孔子开始,经曾参、子思传到孟子这样的儒家思想发展脉络。因此,大概可以将四书概括为“思孟学派著作集”。
与五经不同,四书的内容相对简洁,用语相对通俗,义理的阐释更加易懂。五经中以讲理为主而不重视解释,但懂理不只是读懂文章本身就够了,还必须能将其与生活结合起来。而四书不仅仅是阐述道理,还很重视进一步的解释和例子。
以《论语》为例。《论语》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其实这种体裁和大多数经典的经传体结构不同,反而更像是柏拉图《理想国》里采用的对话的形式(这种体裁的好处列奥·施特劳斯总结的很好,不过这超出了这篇文章想说的范畴)。对话体裁对于读者而言更加切身,比较容易将对话中的情景带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不过《理想国》里读者并不能从中看到柏拉图本人,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和理解产生不同的想法,但是阅读的难度很大,想从中得到柏拉图的观点十分困难。而《论语》则是直接与孔子对话,文中处处可见孔子,更接近言传身教。
通常而言,古代经典大多是经传体。经传体结构的文章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经是文章想要阐述的核心主旨,相当于论点,而传则是进一步解释说明,相当于论据。但古代经典中的论据和现代议论文有所区别,大多是对经中重要概念作进一步扩展,往往缺少了与现实相关的例子,因此想要真正搞懂,做到“知行合一”,难度非常的大。
但《论语》《孟子》则不同。以我个人的理解,《论语》多着眼于现实中的某个细微问题而见微知著,《孟子》形式更类似于演讲,由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深入阐述道理,从而引人向善。对于这两本书,程子的一句话总结得无比的准确:
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1.1 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方法
我相信所有受过中国义务教育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读过一些儒家,尤其是《论语》的片段。从小到大,我们的教材上总是会有《论语十则》等等关于中国传统经典的选段,各类考试都会问:四书五经都包含哪些经典?但真正读过四书五经的人并不多。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这些经典文献很晦涩,阅读起来难度很高——尽管《四书》已经是其中最易懂的经典之一了。
阅读古代经典需要正确的方法。这些经典大多言简但是意蕴丰厚,仅仅凭借我们现代个人的经历、见识和文化背景来完全理解,有着非常多的困难。
最显而易见的困难就是语言。现代白话跟经典的成书年代相去甚远。古文语言的精炼程度是白话没办法比的,因此经典往往可以用寥寥数字就阐发一个极为深刻的观点。而且一字多义带来的是文本解释的多样性,这使得想从文字中得到思想家的真意变得更加困难。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困难是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特殊方式,这也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区别所在。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往往缺少表面上的联系,例如《论语》中随便一个条目便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基本单元,相比于西方哲学的著作,作者的思想显得没有那么的“清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哲学家习惯于运用名言隽语、比喻论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作品中一句句简短的话,其实都不单单是一些结论,只是得出这些结论的前提被舍弃了。
不过我觉得中国哲学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含蓄和暗示。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在“逼迫”读者去自行思考,半点偷懒不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下,往往收获也不同。
在我个人看来,阅读古代经典有三个最重要的“工具”:
1.1.1 哲学史
哲学史是入门哲学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哲学史会将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分类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助于读者了解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贯穿其中的共性。黑格尔曾经说过:
哲学就是哲学史。
由此可见得哲学史的重要性。
不过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未必就要将中国哲学史通读。中国古代哲学流派十分繁杂,且每一家里面还派系林立,单单读哲学史显然是很难真正弄清楚这些思想之间的联系与不同。我更倾向于在阅读经典之前,通过哲学史对应派系的部分,让自己对将要阅读的文本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中国哲学史的书门类繁多,可以说每一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可取之处。我个人比较推荐的还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这两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见解也颇为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