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股,终于迎来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日子。
到今天上午收市,A股地产股板块大涨了4.46%,涨幅列行业第一(下图):
A股里,至少有20只地产股涨停:
港股中的房地产板块也以大涨为呼应:
至于最近半个月从涨幅(从最低点到今天上午收盘)超过50%的个股,更是比比皆是。
阳光城的涨幅超过了100%:
天房发展的涨幅超过了75%:
不过最强势的还是保利发展这种央企房地产股,在其他地产股跌得“爹娘都认不出来”的时候,一直保持着30度角上涨。
就连传说2021年业绩不如意的万科,今天也大涨了近7%。
在地产股带动下,建材、家居、建筑、家电、工程机械等板块,也都出现显著上涨,并推动上证指数涨了41点。
地产股突然咸鱼翻身,为什么?
这跟近期利好不断、暖风频吹有很大关系。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对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做了重大表态,其中涉及到房地产的说法是:“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
随后,银保监会也表态说:“鼓励机构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重点支持优质房企兼并收购困难房企优质项目,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金融支持房地产,再度发力。
从各地传来的消息看,房贷利率的“加点”部分明显下降,降幅最大的苏州、惠州等城市达到了100个基点。绝大多数城市的房贷利率降幅,也都超过了20到30个基点。
此外,银行发放房贷的速度显著加快。据报道,在北京,如果客户符合条件、资料齐备,1天就可以进入审批程序,一周到两周就可以放款。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3月,在重点监测的103个城市中,有82城房贷主流利率出现不同程度下调;目前,103个重点监测的城市平均放款周期在1个月左右,接近2020年三季度时最快的速度。
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也不断升温。在郑州,货币棚改重出江湖,取消“认房又认贷”,允许有老人投靠的家庭购买第三套住房等;在哈尔滨,直接废除了2018年楼市调控文件,取消了限售。
就在今天上午,福州又传来大消息:限购政策松动,即日起针对非五城区户籍家庭(含港澳台)在福州五城区购房,无需提供近两年内满12个月医社保或纳税证明或落户,即可购买一套福州五城区144平米以下的普通住宅。
深圳也表示,即将发布新一轮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可能会上调价格3%到5%。
第一财经的统计是:18城放宽了公积金贷款条件、11城调升公积金贷款额度、9市已下调贷款首付比例、13城通过财税托市刺激购房消费……
在部分城市,楼市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暖态势。
比如在苏州,新房市场重现“千人摇号”,最近连续3周新房成交环比涨幅达到了17%到21%。在北京,3月前26天的成交量环比大涨了80.4%,广州大涨了34.0%。在深圳,有楼盘大幅压缩了优惠幅度,实际销售价格开始出现小幅上涨……
下面这个表格则告诉我们:楼市如果还不回暖,稳增长的压力有多大:
上图是最近6年,每个月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一览表。可以看出,2021年是过去6年里“最惨淡”的一年,卖地收入有5个月是同比下降的。
至于今年1到2月,竟然同比大跌了29.5%。
卖地收入,占地方总财力的比重非常高,个别城市超过60%。当卖地收入大幅下降的时候,保运转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这时候,只有3个选择:要么是增加地方债发行量,或者地方赤字率;要么是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么是激活楼市。
由于全国卖地收入大降近30%,这种局面不改观的话,转移支付的能力是无法保证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已经很难卖出土地。只能靠一线、二线城市卖地,腾挪出财力,来转移支付给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今年一季度,疫情又出现了较大反复,而且袭击的都是中心城市——香港、深圳、上海。
在这种背景下,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推动楼市回暖的政策也会继续发力。
楼市已经有所回暖,未来政策力度还将加大,而地产股此前跌幅足够大……这些,这就是支撑最近几天地产股“大反攻”的基本逻辑。
可以买地产股吗?
说实话,风险还不小的。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反弹强劲的那批地产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并不怎么样。只是因为容易控盘,或者主力套牢必须自救,所以被热钱“轰”了起来,未来持续性如何很难讲。
整体而言,2022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显著回暖,至少一二线城市、经济发达的地级市会是这样。
但房企的命运则千差万别,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能渡过难关,实现重组的房企,反弹空间会比较大。渡不过难关的,需要退出的,风险就比较大了。
另外,今天还有一个好消息:乌俄形势有所缓和,谈判获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是支撑大盘反弹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但乌俄局势非常复杂,虽然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局现在有达成协议的愿望,但美国的态度非常重要。美国显然不希望迅速结束战争,而希望通过乌克兰拖垮俄罗斯。
乌克兰方面,重大让步需要通过全民公投确认,总统没有权力直接做出决定。现在乌克兰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众是否会在公投中认可妥协条件,也未可知。
如果乌克兰局势将来再次陷入动荡,可能又会对股市构成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