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至今,有个传统根深蒂固,就是行有礼,重人伦,讲秩序。在遥远的周朝,《礼》的强化,让后来的朝廷更为注重儒家体系下的道德、伦理、礼仪等一整套政体系统建设。
传统文化都在强调仁、义、理、智、信的修为,尊卑有序,家族延续;以人为本,敬畏天地;在更大的层面上弘扬着家国情怀,忠为诚誉!
农耕为主的大国,以天地为根本,代代相传,或抱团,或集体,或宗族,总之,靠血脉家传凝聚力量!所以在中国很奇怪也很平常的打招呼之法,见到对方,第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
民以食为天,吃饭在中国举足轻重。上下五千年,苍苍众生,都是为了糊一口饭。北麦南稻,辛勤耕作,依仗时令,祈求风调雨顺,遇到天灾人祸,则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所以,衣食住行,吃在第二位。小时候,吃饭的仪式感更强,一家人,围成一桌,父亲上位,我们姐弟依次坐着。碰到婚女嫁娶,村里更是讲究其席桌次序,方桌、圆桌椅凳子的运用,上位尊位的排序,敬酒的礼仪,上菜的顺序,极重视礼式样。不仅要体面,而且还要吃好,喝好!
我在部队三年,饭圈的仪式更是不一样,吃饭前要集合,列队口号,然后依次入食堂,进食中禁止讲话,否则呵呵,你懂得!
走上社会,就进入了商利场,利益场,大大小小的饭局,推杯问盏,敬酒辞酒都是艺术,让领导开怀,客户满意,都要做得滴水不漏。所谓的饭圈文化成了促单、缓和气氛、加深情感、延伸人脉的名利场!
目的性太强的饭局,总是有设计和工于心计之感,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为活跃气氛,你得插科打诨,段子要足,笑料要够,酒水要好,总之一味讨好的宴席,没劲!
现在的饭圈,除了吃了那一档口,其余大多沉默,或呆一隅刷着手机,或拿着手机晃悠,或电话不停,看来吃饭已经沦为休闲,可有可无,哪有手机重要!
同学会、战友会、同行会、年会、酒会。。。。。统统变味!世风日下,让我变得清高起来,能不去就不去,能推则推,一人清净。或自己下厨,炒几个小菜,既有参与感,还有健康感!